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楹聯里的中國》有這樣一幕:高密紅紙對聯非遺傳承人李兆成正在教村里的年輕人王剛紅紙制作手藝,他手拿一把蘸滿紅色染料的毛刷,橫刷九下,豎刷五下后,手下的白色宣紙就被均勻染成了紅色;王剛立馬用竹竿挑起紅紙,等自然晾干。這是高密傳統紅紙的制作過程,一老一少,配合完美,動作一氣呵成。
這一幕也是高密東李村人,一代代傳承紅紙對聯產業的生動注腳。
李兆成一代人從老祖宗手里接過了這門手藝,發展成一門生意;以王剛為代表的新生代年輕人則掀起了革新的浪潮……
目前,東李村已經成為“中國楹聯產業基地”。在村里,像李兆成、王剛這樣的人不少。一代代人,正帶著具有時代印記的使命,將高密的紅紙對聯產業推向更好更遠的未來。
從大集走向義烏
李兆成今年67歲,是土生土長的東李村人。記事起,李兆成便幫著老爺爺在作坊里刷紅紙,耳濡目染。如今的他,已是高密紅紙對聯的非遺傳承人。
東李村人,身上流淌著紅紙“基因”,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紅紙。早在清朝年間,東李村就因生產紅紙而聞名。
那時,村里制作的紅紙,主要就是靠趕集銷售。紅紙銷售多在冬季,冰涼的風吹得人發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趕集的方式經歷了肩挑背扛、人力拖板車、自行車等。盡管交通工具改善了,但辛苦不減。趕集賣紅紙,銷量也沒法保證。
那時,村里同李兆成一樣的年輕人很少會選擇以紅紙對聯為生計。初中畢業后,李兆成進入村里的五金廠工作。他和同村幾個年輕人負責去義烏、臨沂等地做五金外銷。
外銷的經歷,讓李兆成等人打開了眼界。加上當地人特有的紅紙“基因”,他們很快便嗅到了紅紙的商機。“我們跑市場時,發現紅紙的需求量很大,一些春聯生產商經常拿不到貨。”回村后,李兆成等人將市場調研情況告訴了老書記李發允。幾個人碰頭一商量,決定帶領村民擴大紅紙生產,通過義烏、臨沂等地銷售。
就這樣,幾個年輕人一邊推銷五金,一邊推銷東李村紅紙。很快,銷路打開了,銷量也跟著上來了。走進義烏、臨沂市場的第一年,東李村的紅紙就一下從年銷幾十噸到了五六百噸。
李兆成回憶,客戶們直接開著皮卡來收購,村民不用再辛苦趕集,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也是從那時起,東李村的紅紙才真正成了一門生意。
一開始李兆成他們想得很好:通過臨沂打開北方市場,通過義烏打開南方市場,用不了幾年,村里的紅紙生意就能走向全國。
不過,很快他們就被打了臉。東李村生產的紅紙雖色彩鮮艷,但并不持久,因此漸漸受到了市場的冷落。李兆成等人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紅紙的技術革新,就是死路一條。
起死回生
90年代,帶有東李村紅紙“基因”的年紅紙研發成功。用李兆成的話來形容,就是“一炮走紅”。
他依稀記得當時的情景:村里專門請來了鑼鼓隊慶祝;鎮上的領導開著小汽車拉來了記者;外地的紅紙批發商提前趕來訂貨……
年紅紙的出現有多轟動,背后就有多波折。
那時,市場上有一種發黃的紙,是廣東生產的,名為廣單紙。這種紙全年不掉色,因此頗受市場歡迎。東李村的紅紙,如果融入廣單紙的技術,就可以做到全面不掉色。為此,李兆成和老書記兩次南下廣東學習。第一次,兩人好不容易找到了生產廠家,卻被拒之門外,無果后只好回了家;第二次,兩人找到了廣東佛山一位會制造廣單紙的師傅。本以為,見到了師傅,多給點錢就能學到技術,結果兩人又一次碰了壁:師傅并不愿意將這門技術傳給外人。
兩人并沒有放棄,而是在當地找了一個小旅館住著,天天都帶著禮物上門拜訪。一天不行兩天,兩天不行三天……就這樣,堅持了半個月后,老師傅終于被兩人的真誠打動了。“師傅說,山東人真誠又實在,愿意把技術傳授給我們。”李兆成和老書記一聽到這話,激動地差點哭出來。“我們學得也很費勁,聽不懂粵語,師傅又不會講普通話,最后多虧師傅上小學的孫子幫忙翻譯。”李兆成說。
帶著學來的技術,兩人回村后就一頭扎進了年紅紙的研發上。之后,他們用了半年時間,失敗了無數次之后,終于研發成功了。
年紅紙的出現,讓東李村的紅紙生意迎來了第二次生命。年紅紙一上市就廣受歡迎,義烏、臨沂、東三省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訂購,銷量從原來的幾百噸躍升到了數千噸,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年紅紙的生產隊伍。
小村掀起“工業革命”
年紅紙的出現,不僅讓東李村的紅紙產業再次煥發生機,也讓東李村盯上了紅紙的下游產業——印制春聯。
“別人買了我們的紅紙也是用來印制春聯,我們何不自己印?”李兆成算了一筆賬,一張年紅紙三四毛錢,一副春聯兩塊到五塊錢不等,利潤可觀。于是,李兆成他們外出學習,引進了絲網印刷。紅紙放進機器,在絲網模具和推子的作用下,一張張春聯就被生產出來了。
如果說,半機械化的絲網印刷,是東李村“工業革命”的開始。那么,85后王剛的加入,則將東李村的“工業革命”推向高潮。
2014年,大學畢業的王剛從父親手里接過紅紙對聯生意,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后,在村里建起了現代化工廠。王剛的現代化工廠,不僅引進了專業印刷機、鏤空雕刻機等先進設備,還增加了浮雕、壓花等先進工藝。春聯、“福”字等產品,在工藝、材質、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最初的紅紙黑字發展出金星大紅紙、燙金、銅版紙、植絨布等200多個品種。
現代化的設備不僅讓春聯等產品在工藝上實現了新突破,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拿‘福’字舉例,一般一臺機器每天能制作出8000套,相比人工效率至少提高了5倍。”王剛介紹,機器每分鐘可印制120米的紅紙,也就是說,一卷15000米的紅紙,兩小時就能用完,一卷紅紙大概可以生產3萬個“福”字,每天12個小時就是18萬個“福”字。
如今,東李村的家庭手工作坊正逐漸被現代化印刷設備取代,隨著更多像王剛一樣的年輕人加入,東李村的“工業革命”還在不斷迸發活力。
向更好更遠出發
傳承與創新的精神在這個小村莊延綿不絕。如果說,李兆成他們從老祖宗手里接過這門手藝做成了紅紙對聯生意,下一步紅紙對聯產業如何更好走出去、走得更遠,接力棒已交給王剛這代人。
東李村的紅紙對聯產業正在更好走出去。義烏、臨沂作為南北方重要的兩個商品集散地,物流發達,走貨更方便。為了打開更廣的銷路,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高密,在臨沂、義烏租下鋪面開店;緊抓電商潮流,以王剛為代表的年輕人還將春聯這個傳統產業搬進了互聯網。
走出去后還要解決如何走得更遠的問題。
人們為什么要貼春聯?好看只是最直接的表象,高密市楹聯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李然認為,春聯紅火的背后,體現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想要紅紙對聯產業走得更遠,就要深挖其中的文化內涵,賦予其更高的文化價值。
近幾年,夏莊鎮致力于豐富楹聯文化內涵,發揮楹聯藝術家協會的功能作用,組織全國楹聯藝術家撰寫優秀春聯;將傳統書法藝術、現代印刷技術、文化創意與潮流相結合,豐富產品種類,延伸產業鏈。
目前,以東李村為主的夏莊鎮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紅紙對聯生產基地,年產8000多噸“福”字、對聯,占據全國市場50%的份額,產值達到1億元。
龍年,王剛還有一件大事要干:建一座春聯博物館,復原非遺工藝、重現紅紙對聯歷史。
不過,出發是為了更好地抵達,在王剛看來,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但初心不變:讓年更有年味,讓最真的祝福傳遞到千家萬戶。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云鶴 張珈瑋)
2024-02-08 15:36:44
2024-02-08 10:41:28
2024-02-08 10:40:30
2024-01-26 09:11:53
2023-12-17 10:07:34
2023-11-03 08:45:22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